不責難、不諉過,當下的陪伴做當下的父母,是讓親子間彼此成長最佳的方法
以下是我引自《 當下的父母:你是孩子自愛與自覺的典範》p.64.65 的文字。
我個人很喜歡這本書。書中有很多日常發生的孩子的困擾或問題,作者提供了每個常見親子困擾當下的陪伴方式。不責難不諉過,當下的陪伴做當下的父母,
克莉絲汀娜和亞當的15歲兒子麥克斯, 因為亞斯伯格症,成了高中校園裡的邊緣人。辛苦的試圖跟大家打成一片。還好麥克斯很有拍照的才華, 因此分配到擔任畢業紀念冊攝影師的工作。
糟糕的是,他看到有一個女孩在哭,有一群朋友圍著那個女孩,他便拍了好幾張她們的照片。女孩們叫麥克斯走開,但他不顧這群女孩的感受,堅持自己必須持續紀念冊拍攝花絮照片,然後繼續照相。
麥克斯的父母被找來學校,學校跟他們說,不能再讓麥克斯拍紀念冊用的照片了,老師決定讓他改做排版的工作。
克莉絲汀娜扛下通知麥克斯失去紀念冊攝影師職務的重擔。 她走近麥克斯的房間坐下來, 苦惱不已的告訴兒子, 他的職務從攝影改成拍版了。
麥克斯大吼大叫:「 什麼? 我不想做排版! 我要當攝影師!我是最恰當的人選!」
克莉絲汀娜說:「 我知道啊!麥克斯!可是老師們已經決定了,不可能改變心意。」
麥克斯氣壞了,這對他來說,根本沒道理。在他的心中他沒有做錯,按理說他應該為紀念冊拍照。 麥克斯說:「 那妳打算怎麼辦?」
心痛的克莉絲汀娜凝視著兒子說:「 我打算跟你坐在這裡傷心」。
這一幕令我感動萬分。 克莉絲汀娜無力避免兒子失去他在乎的事情,而她走過了自己的哀傷,可以在孩子放棄自己迫切想要的事物的時候,陪伴他調適心情。
身為母親的克莉絲汀娜,沒有解釋沒有辯護,甚至沒有企圖開導他。
她只是在當下陪著孩子, 相信失望的浪潮會打向他,然後消退,而孩子會在失落中找到接受現實的路。
...................................
以下引自書籍介紹
數位時代的父母,愈來愈難安住在「當下」,孩子憑著本能,就知道跟你之間缺少了根本的連結。你不曾「全然的在」,總是迷失在自己的頭腦裡……
孩子多麼希望,妳能看見並接納當下的他,不去譴責過去的他,也不去預設未來的他。請放下手機、電腦、處理不完的公事和待辦事項,就這一刻,心無旁騖,和你的孩子在一起。用「活在當下」的方式,建立你們超越語言的深層連結!
這或許是為人父母者,最難面對的真相:孩子的問題,大多都是你自己未解課題的反映。
●三種教養迷思
教養迷思1: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所以想盡辦法企圖改變孩子。
【正解】孩子本身沒有問題,你如何看待孩子才是問題所在。一旦你覺知到自己的思維與情緒模式,並改變它,孩子回應你的方式自然會隨之轉化。
教養迷思2:父母是施予教育的一方。
【正解】孩子是你最棒的老師,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你最棒和最糟的面向。在你教小孩之前,先讓小孩來教你「自我覺察」。你們其實教學相長。
教養迷思3:永遠把孩子當成小孩子看待,不論他幾歲。
【正解】我們不是在養育小孩,而是在養育一個成人,不論他幾歲。
●四種類型父母
1.被動型:
習慣壓抑自己的感受、裝沒事;害怕惹惱孩子,容易向孩子的要求低頭,或拚命想得到孩子的喜愛。
【代價1】:孩子永遠不知道你真實的想法、感受,侵犯了你的界線都不自知。
2.咄咄逼人型:
習慣以威脅、恫嚇的方式管教小孩,強迫孩子屈服於自己的安排。
【代價2】:孩子從此不會跟你親密,因為在你面前表露情緒並不安全。
3.被動攻擊型:
習慣利用羞恥感和罪惡感來控制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必須為父母的需求和快樂負責。
【代價3】:嚴重挫傷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從此失去為自己而活的力量。
4.堅定自信型:
扮演「船長」角色,訂定規則,不刻意討好孩子,也不害怕惹孩子不開心;跟孩子保持健康的「界線」,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感受、需求、欲望、喜好。
●孩子需要學會的四件事
1.對人仁慈,但要建立「人我界線」
如果你看到有人溺水,你可以伸出援手,把他從水裡拉回來;但是,如果他抓住你的手臂,想把你拖下水,你要記得全力推開他。
2.學會享受獨處
如果我們沒有幫助孩子學會如何獨處,他們將會永遠寂寞。人只有在能真心接納自己時,才能發展出健康的人際關係。
3.聆聽直覺的指引
想要養出有自信的孩子,就得鼓勵他們聆聽內在的智慧,信任直覺,能引導他們走上個人成就之路的內在指引。
4.追隨自己的熱情
每個孩子生來就有內建的獨特熱忱,我們必須敞開心胸,接受他們的心之所向,而不是依據自己的偏好、社會的價值觀,將他們推向不感興趣的方向。
我個人很喜歡這本書。書中有很多日常發生的孩子的困擾或問題,作者提供了每個常見親子困擾當下的陪伴方式。不責難不諉過,當下的陪伴做當下的父母,
是讓彼此成長最佳的方法。推薦給您這本好書。
美國影集《 為人父母》(Parenthood) 裡面有一場很深刻的戲,漂亮的詮釋,全心全意的關注孩子,協助他們度過失落的過程,允許他們感受悲傷和失望。
美國影集《 為人父母》(Parenthood) 裡面有一場很深刻的戲,漂亮的詮釋,全心全意的關注孩子,協助他們度過失落的過程,允許他們感受悲傷和失望。
糟糕的是,他看到有一個女孩在哭,有一群朋友圍著那個女孩,他便拍了好幾張她們的照片。女孩們叫麥克斯走開,但他不顧這群女孩的感受,堅持自己必須持續紀念冊拍攝花絮照片,然後繼續照相。
麥克斯的父母被找來學校,學校跟他們說,不能再讓麥克斯拍紀念冊用的照片了,老師決定讓他改做排版的工作。
麥克斯大吼大叫:「 什麼? 我不想做排版! 我要當攝影師!我是最恰當的人選!」
克莉絲汀娜說:「 我知道啊!麥克斯!可是老師們已經決定了,不可能改變心意。」
麥克斯氣壞了,這對他來說,根本沒道理。在他的心中他沒有做錯,按理說他應該為紀念冊拍照。 麥克斯說:「 那妳打算怎麼辦?」
這一幕令我感動萬分。 克莉絲汀娜無力避免兒子失去他在乎的事情,而她走過了自己的哀傷,可以在孩子放棄自己迫切想要的事物的時候,陪伴他調適心情。
身為母親的克莉絲汀娜,沒有解釋沒有辯護,甚至沒有企圖開導他。
她只是在當下陪著孩子, 相信失望的浪潮會打向他,然後消退,而孩子會在失落中找到接受現實的路。
...................................
以下引自書籍介紹
孩子多麼希望,妳能看見並接納當下的他,不去譴責過去的他,也不去預設未來的他。請放下手機、電腦、處理不完的公事和待辦事項,就這一刻,心無旁騖,和你的孩子在一起。用「活在當下」的方式,建立你們超越語言的深層連結!
這或許是為人父母者,最難面對的真相:孩子的問題,大多都是你自己未解課題的反映。
●三種教養迷思
教養迷思1: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所以想盡辦法企圖改變孩子。
【正解】孩子本身沒有問題,你如何看待孩子才是問題所在。一旦你覺知到自己的思維與情緒模式,並改變它,孩子回應你的方式自然會隨之轉化。
教養迷思2:父母是施予教育的一方。
【正解】孩子是你最棒的老師,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你最棒和最糟的面向。在你教小孩之前,先讓小孩來教你「自我覺察」。你們其實教學相長。
教養迷思3:永遠把孩子當成小孩子看待,不論他幾歲。
【正解】我們不是在養育小孩,而是在養育一個成人,不論他幾歲。
●四種類型父母
1.被動型:
習慣壓抑自己的感受、裝沒事;害怕惹惱孩子,容易向孩子的要求低頭,或拚命想得到孩子的喜愛。
【代價1】:孩子永遠不知道你真實的想法、感受,侵犯了你的界線都不自知。
2.咄咄逼人型:
習慣以威脅、恫嚇的方式管教小孩,強迫孩子屈服於自己的安排。
【代價2】:孩子從此不會跟你親密,因為在你面前表露情緒並不安全。
3.被動攻擊型:
習慣利用羞恥感和罪惡感來控制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必須為父母的需求和快樂負責。
【代價3】:嚴重挫傷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從此失去為自己而活的力量。
4.堅定自信型:
扮演「船長」角色,訂定規則,不刻意討好孩子,也不害怕惹孩子不開心;跟孩子保持健康的「界線」,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感受、需求、欲望、喜好。
●孩子需要學會的四件事
1.對人仁慈,但要建立「人我界線」
如果你看到有人溺水,你可以伸出援手,把他從水裡拉回來;但是,如果他抓住你的手臂,想把你拖下水,你要記得全力推開他。
2.學會享受獨處
如果我們沒有幫助孩子學會如何獨處,他們將會永遠寂寞。人只有在能真心接納自己時,才能發展出健康的人際關係。
3.聆聽直覺的指引
想要養出有自信的孩子,就得鼓勵他們聆聽內在的智慧,信任直覺,能引導他們走上個人成就之路的內在指引。
4.追隨自己的熱情
每個孩子生來就有內建的獨特熱忱,我們必須敞開心胸,接受他們的心之所向,而不是依據自己的偏好、社會的價值觀,將他們推向不感興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