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Q

常見問題QA


   
Q:若幼童生氣時會對媽媽吐口水或咬家人,當下該怎麼引導孩子?

針對幼童生氣時會對媽媽吐口水或咬家人的情況,可以依據以下方式進行處理與引導:
首先,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父母應先確認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否符合年齡,並且考慮當下要處理的是孩子的情緒狀態還是其行為表現。
吐口水與咬人都是情緒表達的形式,但需要進一步了解其背後的意圖。
在處理此類情況時,父母應保持冷靜,並避免激化孩子的情緒,確保孩子與周圍人的安全是最優先的。
待孩子的情緒逐漸平復後,家長可以與孩子平靜地分析事情的經過,並引導孩子思考下次情緒上來時可以用其他方式來表達。
這樣的引導方式有助於孩子學習更適當的情緒管理技巧,同時也能減少不當行為的發生。

Q:關於情緒障礙的孩子在發作時,應該如何削弱他的情緒高亢行為?

處理情緒障礙孩子的高亢情緒行為時,家長需保持冷靜和堅定。在情緒爆發的當下,如果情況安全且無人受傷,建議家長以冷淡的態度告訴孩子:「等我五分鐘,我們都冷靜一下再談。」這段時間內,孩子可能會有激烈的言語或行為,家長應避免與其對抗,只需持續提醒時間未到並鼓勵深呼吸。
這種方法不會立即見效,因為孩子可能不熟悉新的規則和底線。然而,家長的淡定和堅持會逐漸影響孩子,讓他學會在情緒高漲時冷靜下來。當孩子願意停下來後,才是進行冷靜對話的好時機。
為了長期有效處理情緒,家長可以提前與孩子約定一些情緒應對策略,例如當情緒達到不同程度時採取相應措施(如數數、深呼吸、喝水或暫時離開現場)。此外,家長可以閱讀相關書籍,如陳品皓老師的《情緒風暴》,學習更多具體的應對方法。
總之,家長越能在情緒爆發時保持冷靜,越能幫助孩子學習控制和削弱高亢情緒的行為。

Q:如何引導亞斯與情障孩童理解並接受事情不總是如他所願?

針對亞斯伯格症及情緒障礙的孩子,在面對他希望大家都照他的想法去做而被拒絕時情緒立刻爆發的情況,可以採取以下引導方法:
首先,在平時生活中,家長要讓孩子練習接受變化,逐漸擴大他對彈性的容忍度。可以從小的變化開始,如這次聽從孩子意見,但下次則要求孩子聽從父母方法。當孩子情緒爆發時,不必立刻進行溝通,等孩子情緒平息後再進行討論。
在孩子情緒失控的當下,家長可以平靜地問他:「你需要多少時間來平息自己的情緒?」並使用計時器讓孩子掌控時間,尊重他的決定。同時,也可以詢問他是否需要協助,或是等他情緒平復後再主動聯繫。
在平時,應該讓孩子了解情緒本身無對錯之分,重要的是如何適當表達,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他人。家長可以教導孩子在不同環境下如何表達情緒,例如在安全的環境中可以發洩,但在公共場合需要克制。
此外,家長應注意不要在孩子情緒爆發時立即屈從,這樣會強化不當行為。需要透過行為干預,讓孩子逐漸理解別人的想法不一定與他一致,也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照他的想法發展。建議家長了解PBS(正向行為支持)或參加相關課程,幫助孩子逐漸適應社會行為。

Q:如何在大班妹妹模仿哥哥的行為並情緒爆發時,公平地處理兄妹紛爭,避免偏袒?

當大班妹妹開始模仿哥哥的一舉一動,並且在不開心時效仿哥哥大吼大叫甚至摔東西時,家長可以採取以下處理方式來平衡兄妹的情緒:
當兄妹兩人同時情緒爆炸時,可以使用一個簡單直接的方式,先把兩個孩子分開在不同的房間,讓他們各自冷靜下來。等他們情緒平復後,再讓他們一起說明事情的經過。在這期間,家長應避免立即安撫任何一方,除非有自傷或傷人的行為發生。也儘量不做裁決,鼓勵孩子自己提出和解的方案,這樣可以避免他們陷入爭奪注意力的循環。
如果無法分開兩個孩子,可以嘗試讓他們猜拳決定誰先與媽媽對話,或者直接告訴他們:「媽媽一樣愛你們兩個,誰先安靜下來,媽媽就先聽誰說。」這樣既能給予每個孩子公平的機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情緒。
在妹妹的情緒行為上,由於她可能是在觀察哥哥的行為後學習來的,因此家長需要練習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且與她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手足衝突時,可以先隔開處理,再分別解決,避免落入偏袒或不公平的困境。
透過這些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們學會更好的情緒管理,也能為未來的善意溝通奠定基礎。

Q:除了如何在各階段協助穩定情緒行為障礙孩子的狀況外,在與團隊合作上有沒有需要留意的地方?

在協助情緒行為障礙孩子的過程中,除了穩定孩子的狀況外,與團隊合作也是關鍵。以下是幾點需要留意的事項:
首先,醫療專業、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合作共好性極為重要。彼此之間應該持續交流,分享對孩子狀況的觀察與記錄,這樣才能共同支持孩子的成長。
在與團隊合作時,了解孩子的具體狀況並做行為紀錄是必要的。這些紀錄可以幫助整理出一份孩子的「使用說明書」,讓參與合作的每一方都能了解孩子的特殊需求及應對方式,從而有效協助孩子。
此外,在團隊合作的初期,應先確認所指的「團體」範疇是什麼,這樣才能針對性地提供協助和建議。無論是學校教師團隊、醫療團隊還是家長群體,都應持續記錄和觀察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現,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支持策略。
最重要的是,團隊成員之間應該相互學習、彼此打氣,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圍。這樣不僅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穩定,也能增進團隊之間的默契,達成更好的協同效果。透過這樣的合作方式,能夠為孩子創造一個更穩定且支持的環境。

Q:有關於情緒調整與平緩的線上課程嗎?

如果您正在尋找情緒調整與平緩的線上課程,以下是一些建議:
每學期芯福里都會提供情緒志工課程,這些課程主要以線上影片的形式呈現,非常適合那些可能因為時間或地點限制而無法參加實體課程的家長和孩子。此外,如果您的孩子年紀較小,建議家長也可以一起參加芯福里的課程,以便更好地協助孩子進行情緒管理。
對於家長來說,也可以考慮參加「拆彈工具箱」的課程,這些課程專注於如何應對和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如果您能安排全班的孩子一起上課,那麼效果會更好,因為這樣能夠讓孩子們在團體環境中學習如何調整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另外,網路上也有許多資源可以利用,例如「花媽」網站,提供了各種關於情緒管理的資料和課程,這些都是很好的入門工具。
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您的課程,並且持續練習與應用所學的技巧,以幫助自己或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

Q:要升中年級的孩童,從一年級開始服藥至今,有對立反抗、懶散、逃避、不服管教、說謊等情形,該如何是好?

當孩子面臨對立反抗、懶散、逃避、不服管教及說謊等情形時,重要的是先了解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角度。這意味著不要立刻以成人的規範來評判孩子的行為,而是應該先去理解孩子的自我認知,並逐步引導他們學習如何從社會和團體的角度來解讀他們所遇到的情況。
可以先觀察孩子是否對某些特定的事情或人物表現出不同的行為,這可能有助於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們的依賴性會逐漸減少,變得更自主,但也可能因為這樣出現一些挑戰性的行為。
在面對孩子的說謊行為時,家長可以先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關係,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說謊背後的需求和原因。推薦觀看影片「說謊的功能是趨吉?避凶?」以及閱讀書籍《如果可以誠實,孩子為什麼要說謊?》,這些資源可以幫助家長更深入了解孩子說謊的動機,並找到適當的引導方式。
總之,建立信任和理解是處理這些行為的基礎,從而幫助孩子逐步調整行為,適應社會規範。

Q:小孩如果情緒上來時,會有自我傷害的行為,該如何處理呢?

當孩子情緒高漲並出現自我傷害行為(如咬自己或打自己)時,家長往往會感到無奈和慌張。首先,家長應保持冷靜,優先確保孩子的安全。情緒爆發時,不應強行阻止或說教,因為此時孩子無法接收理性的訊息。
在情緒尖峰時,讓孩子處於一個安全、不會傷害自己或他人的空間。如果可能,避免直接觸碰孩子,但如果有必要,可以輕輕地擁抱他,將手固定在身體後方,並以緩慢、清晰的語氣告訴他:「我知道你很生氣,我會陪你冷靜下來。」這樣能夠提供穩定的情緒支持,幫助他度過情緒的高峰。
當孩子情緒稍微平復後,家長可以引導他回顧剛才的事件,並探討替代行為。鼓勵孩子思考下一次情緒爆發時,如何以更安全的方式發洩,例如使用柔軟的物品來代替自我傷害。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寫下或畫出這些替代方案,作為他未來面對情緒挑戰時的「工具箱」。
最重要的是,家長在這過程中要保持冷靜和耐心,並持續與孩子建立信任,讓他感受到即使在情緒爆發時,也有支持和理解。

Q:如何引導小朋友在遇到挫折時,用其他方式(如求助或說話)代替哭鬧?

當孩子在面對挫折時,經常以哭鬧來表達情緒,這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其他更有效的方式來處理內心的挫折感。首先,我們可以在平時的對話中,適時地鼓勵孩子使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感受,例如在日常交流中對孩子說:「你講得很好!下次遇到挫折時可以試試這樣說。」
孩子哭鬧的行為往往是因為他們感到無法應對學習或其他挑戰,這種無助感容易讓他們聯想到自己「學不會」或「笨」,進而產生焦慮或緊張情緒。面對這種情況,大人不一定要在孩子哭鬧的當下處理,可以等他們冷靜後,找機會與孩子分享自身面對挫折的經驗,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
在孩子哭鬧時,大人可以同理孩子的挫折感,並表示理解,例如說:「我知道這很難,但你願意試試看嗎?」同時,平時也可以透過閱讀一些與挫折相關的繪本來引導孩子學習如何面對失敗和困難。此外,家長也可以參加如「拆彈工具箱」的課程,學習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有效引導孩子面對和處理情緒。
引導孩子學習其他表達方式需要時間和耐心,持續的練習和討論將有助於他們逐步掌握更多的情緒管理技能。

Q:如何在與學校溝通時,務實地尋求支持並使用行為介入方案,幫助孩子改善行為?

在與學校的溝通中,家長應保持理性和務實,了解學校的教學計劃和資源,尋求學校能在其能力範圍內,提供的最大支持,並同時理解有些作法或目標,已經超過學校能力範圍,則較困難要求學校做到。
另外,家長可以考慮使用ABA(應用行為分析)等行為功能介入方案,專注於改善孩子在教室中的單一行為問題,例如安靜坐好。這將會協助【孩子自身能力與學校能力範圍】之間平衡的最大化,才是對孩子成長的最大利益。
最後,記得去看看,除了目前希望回去就讀的融合教育,其他體制或單位或系統,是否有一些對孩子有利的資源,也別放過喔,千萬不要因為不是目前最希望的選項,就全盤放棄喔!

Q:過動、ASD的孩子合併情緒障礙,表現出來的樣態有什麼異同?

過動(ADHD)和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合併情緒障礙的孩子在情緒表現上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處。相似之處在於,這些孩子在情緒爆發時往往張力強烈,情緒起伏大,且難以安撫和自我調節。然而,情緒高漲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過動的孩子常因衝動性而引發情緒問題,而ASD的孩子則可能因為某些想法或行為缺乏彈性,導致情緒波動。
另外,家庭背景和原生家庭的影響也會對孩子的情緒表現產生重要作用,因此即使同樣合併過動、ASD和情緒障礙,不同孩子的表現也可能大不相同。針對這些合併樣貌,重要的是透過詳細紀錄和分析,找出問題的根源,再尋求適合的解決方案。每個孩子的情況獨特,需依據個別狀況進行個別化處理。

Q:如何在正向管教的框架下,保護老師和同學,並有效處理情緒暴走的孩子?

在處理情緒暴走的孩子時,保護老師和同學並同時遵循正向管教的原則是一個挑戰。建議在孩子情緒穩定時,與他討論這種行為是否對他的人際關係或自身造成困擾,這有助於孩子了解行為的影響。此外,與學校的個別輔導老師和導師協調設立「冷靜區」,當孩子失控時,由孩子信任的個管老師帶領他到冷靜區進行情緒調節,讓他在不打擾其他同學的情況下回到教室。導師也應協助班上同學不要過度關注該孩子的情緒失控,以避免加劇其壓力。在發生狀況時,事先請求行政老師的支援,確保有足夠的協助來保障師生安全。這樣的安排既能保護他人,也能幫助孩子逐漸學會自我調節。

Q:如何幫助國二孩子處理與同儕衝突及面對師長時的不公平或丟臉情緒?

要幫助國二的孩子處理與同儕間的衝突及面對師長時感到不公平或丟臉的情緒,首先,家長需要理解孩子如何看待世界。避免直接以現實規範來看待孩子的感受,而是先了解孩子的自我認知,並在此基礎上慢慢引導他們學習合理的解讀方式。家長可以分享自己是如何以社會和團體的角度來分析類似情境,並且告訴孩子,在團體中如何找到自我與群體的平衡。
當孩子感到師長處理不公平或感到丟臉時,家長應該首先詢問孩子對於公平處理的看法,並給予同理心,理解他的委屈和尷尬。這樣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進而更好地處理這些情緒。可以考慮讓孩子閱讀楊俐容老師專為青少年撰寫的情緒書籍,作為額外的輔助。這些書籍能幫助孩子更深入理解自己的情緒,並學習有效的處理方式。

Q:如何幫助亞斯兒處理對無意義事情和競賽失敗的情緒激動?

當亞斯兒面對他認為沒意義的事情,例如文言文暑假作業時,他可能會因感到無法理解其意義而情緒激動。對此,家長可以先詢問孩子是否需要幫忙,並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經驗,讓孩子知道這樣的感受並不孤單。可以與孩子討論如何以更輕鬆的方式完成作業,例如分段或分次進行,減少壓力。
當孩子因情緒激動而在家中表達強烈情緒時,家長應該先讓他抒發情緒,然後再引導他以更合適的方式表達情感。家中作為孩子的安全空間,情緒的釋放在所難免,但家長應同時幫助孩子建立其他的紓壓管道,並鼓勵他在情緒控制上進步。
至於在打電動或體育競賽中遇到豬隊友而情緒激動,這對於在意輸贏的亞斯兒來說確實不容易。家長可以透過不斷練習衝動控制和後設認知來幫助孩子改善情況,並鼓勵他理解並接受失敗,嘗試再給自己和隊友一次機會。在適當的時機,家長也可以與孩子進行角色扮演,模擬當下情景,讓孩子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和反思自己的行為。

Q:當孩子與同學有衝突時,選擇躲避隱藏自己並哭泣,回家後我該和他談論什麼內容?

當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衝突後,選擇在課堂中跑出去並躲在廁所哭泣,回到家後,家長應該首先關心他的情緒狀況。可以先輕聲詢問孩子今天在學校過得如何,觀察他的反應。如果孩子不願主動說出,可以告知他輔導老師有聯絡過家長,但更希望聽到孩子自己的說法。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尊重。
當孩子願意分享時,家長應先站在他的立場,理解和同理他的困難與傷心。待孩子情緒平復後,再和他一起分析這次衝突的原因,探討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是否有其他更合適的處理方式。家長也應了解整個衝突的全貌,與班導師或輔導老師確認情況,避免只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如果孩子有錯,應適時提醒並教導他;如果錯在同學,家長應與學校溝通,確保孩子得到適當的支持。
此外,家長可以在平時多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幫助他練習如何在面對挫折或生氣時,更好地表達自己。透過日常的對話,孩子可以學會如何在社會中找到平衡,並且更好地處理與同儕之間的衝突。最重要的是,無論孩子是否願意分享,家長的陪伴與理解始終是最重要的。

Q:自閉特生會很容易受挑釁、激將法影響,該如何幫助?

對於自閉特生容易受到挑釁或激將法影響的情況,家長和教育者應該採取積極的策略來幫助孩子應對。首先,記錄並了解孩子在哪些特定情境下容易被挑釁,例如對方取笑名字或冒犯家人。了解這些「雷點」後,可以與孩子討論並演練應對策略。
一般性策略包括讓孩子學會辨識當下的情緒,並根據情緒強度判斷如何反應。例如,可以制定一張簡單的SOP表,指導孩子在被挑釁時不回應、離開現場,或者如果情緒非常強烈,則尋求老師的協助。此外,可以請導師和個管老師協助,避免將容易挑釁的同學與孩子分組或安排在相鄰座位。
每次挑釁事件發生後,也是一個與孩子練習應對的機會。通過反覆的情境演練,孩子能夠增加應對選項,逐漸減少「中招」的次數。家長應肯定孩子的每一步進步,並逐步提高挑戰,例如從忍耐兩節課提升到三節課。
最重要的是,這些策略需要家長、老師和個管師的密切配合,並以鼓勵和獎勵的方式幫助孩子學習自我控制和情緒管理。

Q:當孩子在教室出現摸每個人 摸手 身體的行為問題,該如何選用合宜的替代行為?

當孩子進教室後開始摸每個人的手或身體時,這可能是一種情感需求或感官刺激的表現。為了幫助孩子發展更合宜的替代行為,家長和教育者可以提供不同材質的物品供孩子選擇,例如觸感舒適的布料、柔軟的玩具等。選定後,這些物品可以隨孩子帶到學校。
在進行替代行為的訓練時,家長可以先與孩子練習,當他感到想要觸摸他人時,可以改為觸摸這些物品。這樣的替代行為能滿足孩子的感官需求,同時減少對他人造成不適的行為。
此外,根據需要,家長也可以在物品上噴灑淡淡的精油,這樣不僅能夠進一步增強物品的吸引力,還可以幫助孩子在情緒緊張或焦慮時透過嗅覺得到舒緩。這樣的策略不僅能引導孩子逐步放棄不適當的觸摸行為,還能滿足其感官需求,促進社交互動的和諧。

Q:剛升高一的孩子有強迫症狀,醫生認為有亞斯特質但未確診,如何尋找合適的心理諮商師?

建議尋找精神科醫師的推薦,或詢問社團和其他家長的經驗分享來找到合適的心理諮商師。關注與專業人員的契合度而非專業領域,找到適合孩子的方式才最重要。

Q:高功能自閉兒在國外教育環境遇到多重教育挑戰,包括強烈反抗行為和語言退化,有行為干預建議嗎?

可以使用ABA(行為分析)進行行為干預,並從家裡開始調整行為,觀察進展後與學校討論具體支持措施。與學校督學溝通,詢問學校可提供的支持,並尋求在家庭和學校中綜合支持孩子的進步。

Q:有肢體障礙的孩子該如何選擇升學管道及就業管道呢?

建議關注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基本需求,升學和就業管道會根據孩子的能力和興趣有所不同,應參與相關的教育和就業活動。

Q:亞斯伯格症孩子是否需要診斷書?如何申請特教生身份?

需召開鑑輔會以取得特教生身份,診斷書是否需要依醫生的建議決定。特教證明需要透過學校的特教組向縣市鑑輔會申請。

Q:亞斯症狀的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甚至在課堂上睡覺,該如何協助改變?

在家中討論替代的情緒表達方式,讓孩子學會用不干擾他人的方式表達情緒。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比僅僅診斷更重要,尋找適合的支持方法是關鍵。

Q:如何教導孩子情緒控管?

參加拆彈工具箱講座學習基礎的概念。通過鏡映情緒和幫助孩子命名情緒來進行情緒教育。家長可以以身作則,示範良好的情緒控管方法,並教導孩子安全發洩情緒的方式。

Q:雙殊孩子(資優+亞斯)是否能同時獲得兩種特教資源?

可以同時獲得,需進行雙重鑑定以確定所需資源。

Q:家長是否可以擔任自己孩子的教助員?

儘管有可能,但很多學校避免家長擔任自己孩子的教助員以避免角色衝突。需得到學校老師的同意,學校可能有其他安排或顧慮。

Q:重新申請身心障礙手冊時,是否需要告知雇主?如何解決在職場上聽不懂工作內容和與同事衝突的問題?

穩定就業服務:針對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或已就業三個月以上仍有職場適應困難者提供幫助。
工作上的策略建議:1.事前核對並重複確認工作內容。2.確認後再執行,若有誤解要適時道歉。3.策略需要不斷練習和修正。
融入群體的建議:1.尋求能幫助的工作夥伴。2.表現善意,例如請同事吃東西,減少工作失誤的頻率。
其他建議:1.在職業重建服務中可以說明需要人際互動或接受指令方面的幫助。2.即便沒有手冊,也可向職場說明個人狀況。

Q:想詢問孩子有身心障礙手冊但仍想服兵役,是否可行?

兵役流程:收到兵單後進行體檢,並提供相關證明(如身心障礙手冊或診斷書)。
體檢標準:持有手冊並符合免役標準者,可以免役。
特殊情況:有手冊卻仍想服兵役屬於特殊案例,因此需要了解手冊的障礙類型與程度,並詢問當兵的目的和想像,因為當兵可能無法解決某些問題。

Q:孩子在大學生活中的適應困難,包括課表安排、社交、選擇困難等,該如何協助?

透過孩子的興趣來發掘優勢能力。
支持系統轉變:從依賴父母和老師到自我支持。課表安排變得不固定,作息混亂。宿舍與教室環境使得孩子需要「偽裝」成正常人感到疲憊。用餐選擇困難,不敢嘗試新店家或與店家交談。分組作業困難,常需與老師或自己單獨組成一組。課堂問題如書單過多、教室噪音過大,且不懂如何尋求幫助。社交困難:無法適應社教活動,成為邊緣人。

Q:升學方式有哪些?

免試升學時特教生可加分25%。
若有智能障礙可參加特教班安置,包含筆試和實作測驗。
其他選擇包括12年就學安置,依照學生興趣和測驗結果選擇科系。
高職可選擇職業類科,依照學生興趣選擇。

Q:社交挫折,已告知專輔老師,擔心自殺與殺人意圖,學校有無能提供的調整措施?

學校通常會由專輔老師與學生建立關係,必要時轉介到更高層級心理師。
特教學生在出缺勤、成績計算等方面可依據IEP會議進行調整;非特教生,但在校內接受二級輔導或三級輔導的個案,其出缺勤和成績計算方式,可以透過個案會議進行調整。

Q:孩子考慮國中讀私立學校,但擔心特教資源不足,該如何選擇?

私立學校的特教資源可能不如公立學校,需衡量家庭能提供的支持。
如果孩子能適應私校的環境且專注學業,私校也是一個選擇。

Q:想知道雙北地區自學計畫及相關學校的選擇。

自學計畫每年10月和隔年4月可申請,需提交課程安排計畫,學校會根據特教老師的建議進行合作。
公立學校可能會提供一定彈性,但具體是否接受需要與學校討論。

Q:孩子對園藝科系有興趣,但成績不佳是否有其他升學管道?

12年就學安置或適性輔導安置是主要升學管道,安置時依據學生成績與經驗考量,不會過於依賴會考成績。
建議增加其他選擇,不僅限於園藝科。

Q:小學特教老師建議參加國中轉銜鑑定,但家長擔心鑑定時間不夠,且不確定疑似特生是否能在國中獲得特教服務

- 特教老師建議參加國中轉銜鑑定,以取得特教身份及相關服務。若為疑似特生,仍可獲得部分特教資源,但排序低於確認身份的學生。
- 家長可詢問小學是否能在小六上學期進行鑑定,這要看各縣市時程規定。若有機會在小六取得疑似特生身份,未來仍可以繼續準備更多證據再提報鑑定。

Q:孩子若無法進入國小特教班,在普通班如何幫助孩子適應?

- 建議了解普通班對孩子的需求並評估是否需要助理或家長陪伴。
- 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轉換能力,即明確知道接下來的活動,讓孩子更好地適應普通班。

Q:非營利幼兒園的巡輔老師與語言治療師是否能入班?家長能否參加課程?

-巡輔老師和語言治療師在安排上,通常一學期進班次數有限,家長可以向特教承辦人詢問治療師所提供的建議。
- 若有疑問,也可考慮直接與巡輔老師或治療師聯繫

Q:如何了解學校對特教生的支持程度?

- 建議實地參觀學校,帶孩子了解環境,並根據孩子的喜好選擇。
- 公立學校較多特教資源,私立學校則無強制特教要求。

Q:日常生活中如何幫助孩子調節情緒及行為?

- 多花時間陪伴,幫助孩子理解人際距離與情緒管理,並參加相關課程。
- 建議家長可以考慮在學校擔任志工,以便就近幫助孩子適應校園環境。

Q:如何解決家長與學校的溝通障礙?

- 家長維持平和方式溝通,表達希望了解孩子在校狀況。
- 若有明顯的不信任,可考慮轉學,但需與學校保持合作關係。

Q:升國中後如何準備IEP?是否需要重新鑑定?

- 若已取得特教身份,升國中有機會採行較為簡便的鑑定程序。升國中後開IEP時,可準備孩子學習上的困難及需要支援的具體資料。

Q:如何找到合適的幼兒園配合校外老師?

- 若鑑定安置結果較適合集中式特幼班時,家長可帶孩子至日間留院學習,在經濟許可的狀況下,可考慮停職陪伴以加強孩子的能力發展。

Q:如何調整孩子在英文課的適應不良狀況?

- 若孩子出現焦慮症狀,應重視心理健康並尋求輔導協助。
- 可請輔導或特教老師,向任課老師反映提供彈性安排,以減少孩子壓力。

Q:除了資源班和自費課程,還有哪些社會資源可利用?

- 可在坊間尋找戲劇治療、情緒管理課程等增能活動,並留意大學或研究機構的相關資源。

線上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