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關於生氣,你需要知道的四件事/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授權
收起「不要生氣」這句話
生氣,很自然。生氣,是可以的。重點不在於生氣,而是孩子「如何表達情緒」。
既然生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我們也不希望壓抑、否定孩子的情緒(請允許孩子可以與各種情緒共存),那麼請先將「不要生氣」這句話收起來,放在倉庫裡,不要拿出來用。
關於生氣,你需要知道的四件事
一、情緒表達:「到底孩子怎麼生氣,你才不會生氣?」我常常在演講中,向家長與老師反覆強調這個概念。我們關注的是,孩子如何表達他的情緒。
二、情緒調節:留意孩子發脾氣是否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以觀察情緒調節是否出了問題,無法適時緩和下來。當孩子的情緒一直很難平復,請思考: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缺乏一些讓自己的情緒從激動狀態下,逐漸回復、維持平穩狀態的能力。
三、找出生氣的「前置刺激」:為釐清孩子生氣是屬於「情緒表達」,還是「社會性的支配、掌控」,要找出孩子生氣的前置因素,比如當孩子突然發脾氣時,可以往前推三秒鐘,以判斷誘發他生氣的因素是什麼。
四、「解讀系統」扭曲了:你發現孩子常常生氣?請你想想看:是否孩子的想法(解讀系統)出了問題?是否他總以不合理的負面思考看待事情,做出對自己不利的解釋,而扭曲對方的用意?
放慢說話的速度
與容易生氣的孩子互動時,「察言觀色」非常重要。在講話的過程中,先不急著一次說太多的話,當我們一句一句慢慢說,多少有機會停頓下來,觀察孩子的反應,接著可以慢慢地修正自己接下來的說話方式。
我要強調,親子關係、師生互動,是一種非常「細膩」的過程。
鎖定這個原則:當孩子好好說的時候,我們就好好回應,讓孩子瞭解他使用友善的方式,同樣地也可以換來我們對他的友善。
謝絕刺激
孩子的情緒一直沒有辦法平復下來,怎麼辦?
關於這一點,可以先思考:孩子生氣的當下,周圍的爸媽、手足、老師或其他孩子,是否在旁邊添油加醋,不斷地給予言語上的刺激。
有時,孩子的氣很難消,是因為不斷受到刺激,以致有些孩子很難讓自己的情緒恢復平穩。這也是為什麼遇到孩子情緒當頭時,我們大人第一時間要保持冷靜。
當我們保持冷靜,當我們減少過多的言語刺激,等於提供了孩子一種「降溫」的方式,他便能免於多花精力或心思,去處理周圍的刺激,如此他才有機會讓情緒慢慢地平復下來。
讓情緒回穩的練習
一、大人先示範「冷靜」
大人如何讓自己冷靜?這真的需要修練,可以找出自己過去的冷靜方法,仔細思考自己曾用哪些方法變得冷靜。我想一定有,只是需要我們特意回頭去想,並且將這些方法拿出來,勤加練習。
我們可以這樣來想:我們期待孩子能夠冷靜,那麼,我們必須先對孩子示範「冷靜」是怎麼一回事。
簡單來說,如果我們大人都無法冷靜下來,又如何讓眼前情緒激動的孩子平靜下來?
二、帶孩子練習「冷靜」
除了大人找出自己曾經用過的冷靜方法,也不妨想想看,以前孩子在什麼情境下,情緒較易趨於平穩,例如:安靜地獨處,散散步,吹吹風,翻翻繪本,聽聽音樂……或是靜靜地看著眼前的靜物,讓自己的情緒在這專注的當下,慢慢地平穩下來。
一旦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練習了,在適當時間就更能做出該有的反應,而不致讓情緒一直處於波動狀態。
多製造情緒平穩的狀態
我常建議家長與老師,多製造讓孩子的情緒可維持相對平穩的狀態──仔細留意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孩子的心情最平穩,拿出紙筆或手機,試著條列記錄下來。
我相信,當一個孩子在一天裡,多數的時間都能夠維持情緒平穩,他的情緒調節及控管,應該是比較穩定的。
消除緊繃的氣氛
我們需要隨時做自我覺察及審視:家裡與教室裡的氣氛,是否一直處於緊繃狀態?大人與孩子情緒的反應,是否一直表現出激動、不滿、憤怒、浮躁,彷彿隨時受到一丁點刺激,就會引爆生氣氫彈?
所謂「緊繃的氣氛」,簡單地說,就是當我們回到家或在教室時,是否會感到自己處於一種滿是張力,就像充滿瓦斯的狀態;有時候,一句話令人動輒得咎,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很容易被撩撥起來,而讓彼此的關係變得更加惡化。
要消除緊繃的氣氛,可以從調整說話的技巧著手,試著把原本語調往上拉高的方式,調整成往下壓。
並且,自我練習覺察,覺察自己在說這些話時,情緒是否也跟著浮現上來。
當我們能試著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可想而知,孩子也比較容易心平氣和地聽我們把話說完。
我也常常提醒大家這件事:我們不希望哪些行為、情緒在孩子身上出現,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我們自己不要出現這些行為及情緒。
本文摘錄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寶瓶出版
生氣,很自然。生氣,是可以的。重點不在於生氣,而是孩子「如何表達情緒」。
既然生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我們也不希望壓抑、否定孩子的情緒(請允許孩子可以與各種情緒共存),那麼請先將「不要生氣」這句話收起來,放在倉庫裡,不要拿出來用。
關於生氣,你需要知道的四件事
一、情緒表達:「到底孩子怎麼生氣,你才不會生氣?」我常常在演講中,向家長與老師反覆強調這個概念。我們關注的是,孩子如何表達他的情緒。
二、情緒調節:留意孩子發脾氣是否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以觀察情緒調節是否出了問題,無法適時緩和下來。當孩子的情緒一直很難平復,請思考: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缺乏一些讓自己的情緒從激動狀態下,逐漸回復、維持平穩狀態的能力。
三、找出生氣的「前置刺激」:為釐清孩子生氣是屬於「情緒表達」,還是「社會性的支配、掌控」,要找出孩子生氣的前置因素,比如當孩子突然發脾氣時,可以往前推三秒鐘,以判斷誘發他生氣的因素是什麼。
四、「解讀系統」扭曲了:你發現孩子常常生氣?請你想想看:是否孩子的想法(解讀系統)出了問題?是否他總以不合理的負面思考看待事情,做出對自己不利的解釋,而扭曲對方的用意?
拆除「易怒」的地雷
為什麼孩子總是易怒?請找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生氣」的時段,與他在這些時段從事的活動內容。同時思考,是否大人的關照讓孩子更陷入生氣情緒中。
為了減少孩子易怒的情況,我們得想一想:哪些話,我們可以說;哪些話,我們不需要多說。而我們在說話之後,要停頓下來,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避免一波又一波刺激孩子的生氣情緒。
如果大人自己隱約感受到陣陣氣憤襲來,這時最好的方式,就是先不開口說話,保持沉默,這也是讓自己心情維持平穩的一種適當方式。
嘮叨的父母加上易怒的孩子……對立反抗的衝突勢必會發生。
為什麼孩子總是易怒?請找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生氣」的時段,與他在這些時段從事的活動內容。同時思考,是否大人的關照讓孩子更陷入生氣情緒中。
為了減少孩子易怒的情況,我們得想一想:哪些話,我們可以說;哪些話,我們不需要多說。而我們在說話之後,要停頓下來,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避免一波又一波刺激孩子的生氣情緒。
如果大人自己隱約感受到陣陣氣憤襲來,這時最好的方式,就是先不開口說話,保持沉默,這也是讓自己心情維持平穩的一種適當方式。
嘮叨的父母加上易怒的孩子……對立反抗的衝突勢必會發生。
放慢說話的速度
與容易生氣的孩子互動時,「察言觀色」非常重要。在講話的過程中,先不急著一次說太多的話,當我們一句一句慢慢說,多少有機會停頓下來,觀察孩子的反應,接著可以慢慢地修正自己接下來的說話方式。
我要強調,親子關係、師生互動,是一種非常「細膩」的過程。
鎖定這個原則:當孩子好好說的時候,我們就好好回應,讓孩子瞭解他使用友善的方式,同樣地也可以換來我們對他的友善。
謝絕刺激
孩子的情緒一直沒有辦法平復下來,怎麼辦?
關於這一點,可以先思考:孩子生氣的當下,周圍的爸媽、手足、老師或其他孩子,是否在旁邊添油加醋,不斷地給予言語上的刺激。
有時,孩子的氣很難消,是因為不斷受到刺激,以致有些孩子很難讓自己的情緒恢復平穩。這也是為什麼遇到孩子情緒當頭時,我們大人第一時間要保持冷靜。
當我們保持冷靜,當我們減少過多的言語刺激,等於提供了孩子一種「降溫」的方式,他便能免於多花精力或心思,去處理周圍的刺激,如此他才有機會讓情緒慢慢地平復下來。
讓情緒回穩的練習
一、大人先示範「冷靜」
大人如何讓自己冷靜?這真的需要修練,可以找出自己過去的冷靜方法,仔細思考自己曾用哪些方法變得冷靜。我想一定有,只是需要我們特意回頭去想,並且將這些方法拿出來,勤加練習。
我們可以這樣來想:我們期待孩子能夠冷靜,那麼,我們必須先對孩子示範「冷靜」是怎麼一回事。
簡單來說,如果我們大人都無法冷靜下來,又如何讓眼前情緒激動的孩子平靜下來?
二、帶孩子練習「冷靜」
除了大人找出自己曾經用過的冷靜方法,也不妨想想看,以前孩子在什麼情境下,情緒較易趨於平穩,例如:安靜地獨處,散散步,吹吹風,翻翻繪本,聽聽音樂……或是靜靜地看著眼前的靜物,讓自己的情緒在這專注的當下,慢慢地平穩下來。
一旦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練習了,在適當時間就更能做出該有的反應,而不致讓情緒一直處於波動狀態。
多製造情緒平穩的狀態
我常建議家長與老師,多製造讓孩子的情緒可維持相對平穩的狀態──仔細留意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孩子的心情最平穩,拿出紙筆或手機,試著條列記錄下來。
我相信,當一個孩子在一天裡,多數的時間都能夠維持情緒平穩,他的情緒調節及控管,應該是比較穩定的。
消除緊繃的氣氛
我們需要隨時做自我覺察及審視:家裡與教室裡的氣氛,是否一直處於緊繃狀態?大人與孩子情緒的反應,是否一直表現出激動、不滿、憤怒、浮躁,彷彿隨時受到一丁點刺激,就會引爆生氣氫彈?
所謂「緊繃的氣氛」,簡單地說,就是當我們回到家或在教室時,是否會感到自己處於一種滿是張力,就像充滿瓦斯的狀態;有時候,一句話令人動輒得咎,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很容易被撩撥起來,而讓彼此的關係變得更加惡化。
要消除緊繃的氣氛,可以從調整說話的技巧著手,試著把原本語調往上拉高的方式,調整成往下壓。
並且,自我練習覺察,覺察自己在說這些話時,情緒是否也跟著浮現上來。
當我們能試著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可想而知,孩子也比較容易心平氣和地聽我們把話說完。
我也常常提醒大家這件事:我們不希望哪些行為、情緒在孩子身上出現,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我們自己不要出現這些行為及情緒。
本文摘錄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寶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