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一致性的大人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曲智鑛老師文
孩子一坐下來說:「好累啊!應該要喝一杯酒~」
老師聽到後很嚴肅的說:「怎麼可以喝酒!」
孩子說:「還是抽一根菸!」
老師說:「怎麼可以抽菸!」
接下來的五分鐘就進入說教模式……
老師說:「抽菸會得肺癌,喝酒會得肝癌」
孩子說:「不然還是來喝一杯咖啡吧!」
老師依然很嚴肅的說:「你的年紀那麼小,不能喝咖啡。我的教室不能出現哪些字(菸、酒、賭博…)」
(和老師對話的孩子是小學二年級)
孩子在學習活動中嘴巴基本沒停下來過,另一個口齒伶俐的孩子和他你一句我一句,說個不停……
不知道那個點觸動了那個孩子再次提到酒……
這次老師的反應是大笑,應該說第一時間忍不住笑出來……
最後這個說酒的孩子被請出課堂。老師的理由是已經跟你說過了,我的課堂不能出現這些詞彙……
當下,我覺得很錯愕……
這個師生互動我看見大人缺乏一致性,在同樣的情境對於孩子同一個行為反應有那麼大的差異,一下子嚴厲的糾正,一下子大笑,一下子又把孩子請出課堂…..
缺乏一致性的大人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這個場景也刺激我思考,我們是否需要那麼嚴肅看待孩子說的每一句話,如果簡單提醒後帶過,不糾結在這些詞彙是否可行?也不會讓其他孩子們一起聚焦在這個點上。
我更在乎與好奇的是: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他說這些話的功能為何?他有什麼樣的目的?
我特別走過去試著和那個被趕走課堂的孩子對話,他抱著一本小說,告訴我他現在很忙,不想被打擾。
我能感受到他受傷了,在我眼裡他今天和老師的互動是滿分,當老師誤解他時,他很客氣很努力的解釋說明,但依舊沒有化解老師對他的成見和誤解。
是的,委屈了!不過這就是真實人生的一部分。